「電子商務」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瀏覽器/伺服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作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線上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參考維基百科)
簡單地說,「電子商務」其實就是利用網際網路來進行商務交易。
重點當然還是在「商務」本身,也就是必須要有優質的商品及正確的商業模式;網際網路則是提供了前所未見的方便渠道,包括銷售、客服等雙向式的渠道。
以往的電子商務平台是以WEB為主,但在行動裝置普及的今日則建議分成WEB及App兩個平台:
#WEB平台(展示商品規格、服務內容、價格…,並提供訂購、付費等機制)
#App平台(與WEB平台功能相同,但主要針對移動式裝置,例如手機、平板)
若是經費十分有限,建議先擇一為主來試行!
一個完整的電子商務平台會包括幾個重要的功能模組(Modules):
#展示(消費者可查看商品規格、服務內容、價格…等等)
#接單(消費者可直接下訂單,一般也稱做為購物車機制)
#付費(金流,消費者可在線上直接付費)
#寄送(物流,消費者可在家等著收貨即可)
#客服(消費者若有任何疑問均能直接在平台上查詢、發問)
#其它(例如相關推薦、紅利回饋、整點優惠、滿額送禮、會員折扣…等等)
在「電子商務」尚未興起前,企業銷售至消費者端的傳統渠道概列如下:
#自家業務
#經銷商
#代理商
#零售商
#電視購物,例如東森電視購物
#複合式賣場,例如大潤發、家樂福
#專賣店,例如寵物用品店、模型玩具專賣店
#便利商店,例如全家、7-11
以上述的渠道來說,除了成本昂貴、耗日費時之外,還得自行負責售後保固、客服等後續事宜;如果是跨國的渠道就更麻煩了,甚至要考量授權、價格統一、當地法律等不同的事宜。
在以前,不論是實體商品或虛擬商品(軟體、儲值、保險等),都是以傳統的銷售渠道及仰賴大量的業務人力為主,也因此有些產業只有擁有較多資源的公司可以加入競爭激烈的市場。
然而,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與發達,再加上智慧手機、雲服務的興起,使得與客戶之間的渠道變得更直接、更迅速、更容易了,而且這個新的渠道不只是用來銷售,還能用來做很多用途,包括:客戶服務、收集意見、教育訓練、智識平台、客戶關係管理…
現在,您會發現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幾乎無所不在,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交易,甚至已經有很多消費者會在商場逛街,但卻是在手機下單訂購!
☆這就是機會☆
「電子商務」做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有做才有機會!
看看現代人消費行為的改變,不論是吃的、用的、穿的、聽的(音樂、影片、書籍、衣服、包包、3C產品、訂票、生鮮海產、衛生紙…等等),甚至連保險也都已經在線上訂購。
台灣的Lativ便是完全以電子商務為銷售渠道,成功地打敗有眾多實體門市的Hang Ten等品牌,在2013年的營收更高達60億。
所以若是想要得到巨大的成功,一定要重視電子商務帶來的巨大機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西元2005年,有一位客戶是專門在銷售各種筆電的電池(電池先生是他們的唯一競爭對手),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在電池代工生產、非原廠電池的傳統銷售市場中都很有名氣,業績也都很令人欣羨。
他們很早就想做電子商務,希望能透過網路來銷售,於是特別請人量身打造自己的電子商務平台,並委託我來管理伺服器。
原本我們都預期應該可以做得起來,因為:
#這個領域是客戶最擅長的專業,而且在代工、傳統銷售的市場上都很有名
#這個領域很特別(筆電電池),市場的競爭對手很少,但市場的需求一直都有
不過很可惜,客戶在兩年內花了幾百萬之後,後來就結束電子商務的經營了。
若以今日的角度來回顧當年的失敗,我想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開始花太多錢打造自己的平台(完全客製化開發)
#當時的伺服器、頻寬成本都很高(買機架型伺服器放在IDC)
#建置好後,沒有做適當的行銷來宣傳電子商務的網站
由於每個月的訂單一直未能起色,加上當時也沒有很多元化的行銷管道,且每個月的維運和頻寬成本都遠超出創辦人的預期,因此最後只好黯然收場,結束這一回合。
十年後的今天,上述要素都有合適的方案可以選擇,而且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得到更好的效果(因為有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的快速普及),我們下次再來分享哦~
Pingback: 優福網資訊有限公司 | » 「我與電子商務」:平台、伺服器、頻寬與行銷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