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去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分享雲服務的觀點心得並給了一些參考的資料,得到學生們和教授們蠻熱烈的回應,心裡真的很高興,對於「熱血傳教」這件事總算覺得稍感值得!
昨天早上與一位認識多年、事業有成並長期支持小弟的長輩在開會時(去介紹小弟的新服務:型錄雲),原本只是想讓他順便看一下去銘傳大學分享的內容,看看長輩有無任何建言,沒想到他十分感興趣(這位長輩的公司與雲服務沒有關係,而且年營收都超過十億以上),所以不知不覺又把內容的重點再重新講了一遍,尤其是美國四大天王的數位生態系統,長輩覺得很棒,對他很有啟發,還特別向小弟複製了簡報的內容要仔細了解,這真的是給小弟一個很大的鼓勵!
因為自從半年前在中華軟協的演講場子裡提到這四大天王的Ecosystem後,真的都是老闆或高階主管級的人才會有感,知道小弟費心描繪的這幾張圖有多重要、多實際,也才會有很大的反應!
而昨天下午應一位好朋友的介紹,去南港一家大型的SI公司與他們的副總開會,沒想到意外遇到他們的大老闆,於是再加上其它事業處的人,一共有五位人員來聽小弟對雲服務的觀念與分享!
原來該公司想了解在台灣經營IaaS或PaaS是否可行,有什麼模式較有機會獲利(當然要避開目前最強大的AWS服務),所以才找我來討論(因為朋友介紹說小弟很懂AWS)…
由於這位大老闆很忙(該公司是台灣智慧光網聯盟的成員之一),小弟為了節省他的時間,直接跳到全球四大天王的數位生態系統來說明國外的雲服務是如何佈局、經營到成功的,而靠雲服務獲利的也只有一家(就是AWS),也再次強調小弟認為在台灣實在是應該從SaaS去思考,再往下Drill Down,而不是先去建置超花大錢的IaaS、PaaS然後再來找提供SaaS服務的廠商合作,更何況台灣三大電信業者都已經這樣做了,目前也都還在慘賠當中。
這位大老闆應該是很認同小弟的論調,所以在聽完四大天王的佈局策略並問了一些問題後就先離開了,離開前還特要求在場的副總要仔細重新評估原本的計劃,好好再討論規劃。之後小弟與其他幾位人員又聊了三個多小時,也特別提到了小弟的雲芽計劃,而對方也很有興趣了解細節,所以雖然到現在喉嚨還在痛,但小弟的心裡卻是十分快樂的,因為這些有資源的大企業主們願意聽小弟真心誠意的分享、過於熱血的理想以及對於雲服務產業的觀點,並真的認同,對於小弟來說真的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啊!!
所以小弟覺得想要藉由過於興奮的心情,再來熱血地向台灣的企業分享小弟個人的一些淺見,希望有資源的企業主們都能真的好好去思考、也希望能藉由小弟的這些分享來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風險、甚至找出日後的確切獲利模式,進而為台灣創造出新的機會!
以下請有興趣想了解雲服務的企業經營者們參考:
台灣企業的潛在商機有哪些?
- 硬體
台灣的資通硬體製造能力的確是卓越非凡,但現今已經出現後起直追的對手:包括大陸、韓國等等;此外硬體能夠獲利的期間極其有限,因為硬體主要取決的還是在價格的因素上,所以很容易被其它便宜的生產國家取代,而且以雲服務產業鏈來看,硬體部份還是利潤最少的一塊(Apple例外)。 - 軟體
台灣的軟體業者規模雖然比不上大陸,但在資訊的透通度上有絕對的優勢(不會被封鎖),故若能發揮足夠的創意,即便規模不大,也能創造出驚人的產值,而這也是台灣日後能夠發揮的最佳領域(如線上遊戲、數位內容產業)。 - 服務
目前可以想到的就有醫療照護、數位學習等相關的服務,另外也會衍生出新興的服務,例如像台灣雲端運算產業聯盟的雲端配套方案、騰雲計算提供的私有雲建置服務(對大型企業)、優福網的雲端顧問服務(對中小型企業)等等。 - 行動設備+軟體服務
結合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行動設備所提供的軟體服務,像是手機App、商業應用App等等。以往都會受限在有限的資源上(如設備成本、網路頻寬等等),而利用雲服務就可以不必再擔心以往的限制了。
雲端革命時代的來臨
智慧手機開啟了資訊科技產業全新的未來曙光
自從蘋果公司的iPhone問世以來,短短四、五年的時間內大幅提昇蘋果公司的價值,也帶動了智慧手機產業的熱潮,更突破了傳統電信業者、系統業者(微軟)的封鎖線,硬是開拓出一片新的藍海市場-App Store!更創造出其獨特的Digital Ecosystem,位居全球四大天王之一。
- Apple
Apple最強的一點就是:策略佈局完整且敢於創新!
其首創於iPhone上的App Store真正顛覆了電信業者的思維,讓消費者可以隨時自己下載、安裝需要的軟體,而不必再透過電信業者、手機製造業者的通路來提供服務(當然連上網路還是要的!)。
挾帶其豐富的數位內容:音樂、電子書、App軟體,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數位生態系統(Digital Ecosystem),而且串接了開發者/內容提供者、平台(Apple自己)與消費者之間緊密的共榮關係! - Google
Google是在Apple發表iPhone之後第一個跟進Ecosystem做法的公司,但其做法與Apple相反,是將Android系統開放給各家手機廠商自行發揮創意,若有需要內建Google的服務(如地圖)時再付其相關的授權費用。 - Amazon
亞馬遜的貝佐斯可以說是能與Apple賈伯斯抗衡的大師之一,其在電子書、雲服務的佈局比Apple更勝一籌,前陣子採用Android系統所推出的Kindle Fire更是被視為超級打手,可惜的是目前其沒有智慧手機的佈局。 - Microsoft
微軟可說是最後一家有能力可以做到Ecosystem角色的廠商,現今正在努力追趕上述三家的服務。雖然目前微軟落於劣勢,但畢竟以往的勢力十分龐大,不論在財力資源或傳統通路上仍有巨大的影響力,再加上Azure雲服務真的還不錯,可以說是除了AWS和Google之外的最佳選擇,所以我覺得微軟仍有機會再度崛起。
雲服務的未來
簡單來說,今後主要是以行動設備與雲服務為基礎的數位經濟時代。
台灣企業請務必要善用「雲服務」
- 對傳統產業來說,善用「雲服務」可以有效減少行銷的成本、增加曝光成交的機會,而且可以走出區域的限制。
- 對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善用「雲服務」可以讓文化創意更容易散播、傳達,而且更方便加以記錄、進行傳承(如e-Learning)。
- 對醫療照護產業來說,遠距照護、電子病歷、智慧醫療等服務將不再遙不可及,而是確切可以被實現的理想。
- 對環保綠色產業來說,善用「雲服務」來進行遠距視訊、資料溝通,可以有效減少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甚至可以進行能源的管理(如Google PowerMeter)。
- 對資訊軟體產業來說,善用「雲服務」可以有效減少經營的成本、迅速整合不同區域的資源(如設計、開發、測試等等)、加速開發的效能,所以誰懂得善用「雲服務」的力量,誰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Google、Facebook或是Amazon。
「雲服務」的未來發展將會隨著各行各業的人才創意而變得更加豐富而無法預測,唯一可以確認的就是:「雲服務」將成為未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企業如何尋找雲服務人才?
企業主必須先了解「雲服務」,並去思考「雲服務」對企業的重要程度!
請用正確的心態來找人才,必要時懂得適當委外,而且要懂得給予尊重:
- 人才不是零組件,可以隨便找替代料取代!不要利用台灣政府和媒體來一直打壓勞方市場,在台灣當老闆很辛苦沒錯,但要想成功卻絕對需要好的人才來幫忙才有機會,一昧地偏向資方只會讓好的人才寧願為外商效勞(小弟所認識的幾位強者都是在外商服務,雖然辛苦,但報酬高,而且不需要一堆無意義的開會、加班)
- 台灣企業喜歡找全才型的人才:要會寫程式(還不只一種)、搞系統、懂美工,現在還要熟雲服務…最好什麼都懂,還會做行銷、經營管理,然後薪水不會要求很高的那種人…
- 企業明明知道若是一個人有這樣的能力,老早就去創業自己當老板了,怎麼可能會甘願屈就一份少少的薪水?除非是曾經創業失敗、年紀較長或是不想自己那麼累了的人…
- 很多企業只懂得給任務、給要求、看績效,卻不懂得給尊重、給資源、給獎勵…是人才的話都會受不了吧!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人才都是適用的,企業主請務必用正確的心態、給予適當的尊重及報酬(甚至配乾股給人才等等)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人才,並讓人才願意為企業盡心盡力、共創未來!
如何才能算懂得用「雲服務」的專才:
- 有些人覺得只要上網看一看文件就會用雲服務了,以AWS來說只要弄個信用卡建個帳號就可以啟動EC2及S3的雲服務,根本沒有所謂的專業區別!這是台灣企業對於「雲服務」最常見的幾個錯誤認知之一!
- 如果企業主找的人和上面所述一樣(認為看一看文件很快就能懂雲服務),那麼建議企業主再多找找其他人來談談,因為雲服務絕對不像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容易。
- 目前台灣真正懂雲服務的專業技術人有很多都有參加CloudTW這個社群,所以企業若有想找相關的人才不妨到這個社群去認識一下,也許有機會可以找到合適的人才。
- 善用雲服務的人都會清楚的知道:雲服務還是有可能會當機、出現問題的!也因此企業在找尋雲服務的專才時,該專才至少要懂得如何規劃測試、上線營運、擴展、備援、災難復原等實際面的考量與實作,如此才不致於日後出現很大的危機。
台灣企業採用「雲服務」前的事先準備
在確認企業本身適合使用雲服務、也決定要採用雲服務時,該做哪些準備?
- 找到合適的雲服務相關人才,不管是外包或自聘!
- 若企業採用的是Windows作業系統時,就要特別注意可選用的雲服務廠商!當然還是要注意效能、擴展、備援及災難復原等方面的考量。
- 如果沒有懂系統管理的人才,只有開發程式、美術設計的人才時,建議別採用IaaS的雲服務!
- 請審慎評估要採用的雲服務廠商,因為IaaS、PaaS的維運模式、人力及日後的許多成本會大不相同!
- 請務必做好移轉前的流程規劃、移轉時的詳細部署方式、移轉後的維運、擴展、備援、災難復原等!
- 服務對象的所在國家,必須懂得適切的分割部署(如果是中國大陸,那麼請將中國大陸的雲服務納入考量)
服務的內容或方式是否不會違反各國的法規或善良風俗?儘量避免有爭議性的服務! - 儘量善用公有雲服務,別動不動就想自己建一個(私有雲的建置成本絕對不是數百萬元就能解決的)!
台灣企業對雲服務的常見錯誤認知
雲服務一詞太過泛濫,容易造成企業的錯誤認知!
最常見的幾個錯誤認知:
- 雲服務不就是像自有伺服器、Web Hosting一樣,自己的IT人員或程式開發人員學習一下就會了
- 雲服務既然強調高可靠性、高承載性、高擴充性,那就不必聘請專業的架構師、顧問來做規劃了
- 用了雲服務之後,就可以完全解決以往自有伺服器、VPS、Web Hosting遇到的問題
- 用了雲服務之後,就不必擔心效能問題、備份問題、災難處理問題,因為雲服務業者會通通搞定
- 用了雲服務之後,使用者的連線速度就可以比以往更快速、同時承載更多人
- 用了雲服務之後,一定也要用CDN才能連各國連線的速度變快(包括大陸)
- 有那麼多家雲服務業者可供選擇,只要比較價格上的差異及功能多寡就好了
其實上述的認知都只能說是部份OK,因為都得視實際的情況深入了解且加以規劃才可以對症下藥,尤其是像備援、效能、用戶端連線速度的問題更是要考慮到相當多的細節,例如在用戶端的連線速度就要考量:雲服務的可用頻寬/頻帶大小、用戶端所處的國家、使用的連線方式、頻寬的大小、訊號的強弱等等;又如效能的問題可能會是在:httpd的設定問題、middle ware的程式問題、cache問題、資料庫問題,包括Disk I/O、Memory、CPU的效能也都有可能會造成伺服器效能的瓶頸,光只是提昇等級、擴充記憶體或增加伺服器都有可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此外,全球目前較知名的IaaS、PaaS雲服務幾乎都無法直接互相相容,也就是無法直接進行移轉,就算可以也必須大費周章,所以在採用雲服務的一開始就必須要做好相關規劃及日後的移轉、擴展、備援考量,而不是只考量使用的成本價格而已!而且若是主要市場是在大陸時,那麼對於雲服務的提供廠商就更得仔細選擇!
以人的需求為主
不要為了「雲」而云!
- 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需要用到「雲」才能提供服務。
- 不要忽視行動設備(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對人的影響力。
- 不要忽略年長和年幼的族群,而且年長的族群是日後最具消費潛力的一群人。
- 要注意經濟、能源和糧食的未來重要議題,會影響人的消費判斷。
- 把握一個重點:有需要大量資訊傳遞、整合的產品和服務時才會需要「雲」!
- 別過度強調「雲」的技術性和存在感,消費者購買的是服務和信任感(例iCloud)!
提供給台灣產業經營者的參考:
- 滿足"懶"的需求
- 滿足"愛"的需求
- 滿足"美"的需求
- 滿足"酷炫"的需求
- 滿足"有趣"的需求
- 滿足"安心"的需求
- 滿足"潛在"的需求 (聆聽、善用群眾的力量)
以我個人來說,所在意的設計重點考量是:
- 需求設計-以滿足何種需求為主?何時?何地?何種情境下?如何滿足?
- 視覺設計-外觀、色彩、介面、整體感覺等等。
- 互動設計-操作、提示、回應、便利性等等。
- 結構設計-材質、觸感、機構、耐用性等等。
- 成本設計-產品製作+售後服務的成本、消費者需付出的代價等等。
最近也有一些論點是說台灣需要軟硬整合!因為台灣產業最擅長的是硬體相關的製造、生產,若能加強台灣產業在軟體上的開發能力,並結合嶄新的創意來提供給市場時,台灣是很有機會的~
很棒的論點,但問題是台灣硬體產業的經營者尚無法重視軟體產業的複雜度及人才的思維啊!
這也造成了即便有很棒的軟體人才,卻也不願加入硬體產業,因為限制太多、報酬不高,而且責任又重,還得不斷溝通、訓練才行,於是這些人才寧願自己去創業,而這是台灣現在的問題。
台灣需要您、我一起動起來
台灣企業一直在苦尋現成的人才,卻不願培養人才;不只是台灣企業,連台灣政府的心態也是!
為什麼這麼說?以台灣政府這兩年強調的雲端政策和給的補助來說,所入選的廠商都是「已經存在」的服務或是由中大型企業所提供的商品,好像一下子台灣企業忽然有了很多雲服務相關的人才存在,然後幫企業打造出了很多創新或有潛力的雲服務,事實上我們很清楚根本都是表面功夫、紙上作業。
台灣有許多企業已經被政府寵壞了,甚至光靠政府給的補助或各種專案來過活的也有不少,為什麼?因為容易!不必面對全球殘酷現實的競爭、不必自己攪盡腦汁想辦法生存下去,還可以得到免費的媒體曝光,只要有辦法處理好繁瑣的文件作業和三階段的查核即可!
當然,真心想作事的企業也有,小企業需要先靠政府的養份來長大茁壯,但比重實在太低了,看看每年得到大額補助或專案的中大型企業有多少?多得可怕啊!
而這些錢都是來自台灣辛苦的納稅人民,卻被用來浪費在補助這些各種補助及專案上,只因為政府希望短期就看到政績,政務人員為了達到績效就一定要把每年的預算給消耗掉,不然績效不好而且怕隔年預算被砍;企業則是想拿到政府的補助或專案,然後就可以矇著眼告訴自己:我不申請,別人也會申請!
為什麼不把這些浪費的那麼多億拿來培養人才呢?我們知道培養人才曠日耗時,但沒有開始就永遠不會有新的人才出現,想撿便宜靠別人幫忙訓練人才,那也得有吸引力才行(像幾年前的大陸);希望後代的年輕人可以自學變成好人才?是會有,但太少太少了,幾近叫奢望!而且這些人才也會自己找到更棒的出路,在全球商機中找發展的機會,不會感念台灣的政府或企業,因為需要的時候都看不到台灣的政府或企業伸出援手!
親愛的台灣企業和政府官員們,如果有一天台灣人民拿不出稅金來時,您們還會有存在的價值嗎?
不要一直做炒短線、殺雞取卵、逼狗跳牆的過份行為,有一天您們也會自食其果的!
小弟雖然不才,也沒啥大成就,但願意拋磚引玉,所以雖然無法說服政府或大企業投入教育人才的市場,可是自己願意從個人可以做的事情開始,包括去演講分享理念、創建「雲芽計劃」等等,希望讓真正懂雲服務的人可以越來越多、越來越知道該如何去善用雲服務,如此才會有機會找到對的方向、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出來。
經濟學家看的是昨日的數據, 企業家要看的是未來的數據!!
讓我們一起動手為台灣創造新的未來吧,就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做起!!
註:如果您是企業經營者,而且您也認同我們的觀點並想了解更多時(像是四大天王的數位生態系統),歡迎您直接購買我們費心製作的「優福網-關鍵報告」或是「雲服務-關鍵測試報告」!絕對會讓您感到值得,至少可以讓您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減少一些風險!!!
Pingback: 真心話系列:請政府將資源投到「播種」,不要只拿來「施肥」! « 優福網資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