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在近年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像是Airbnb、Uber等服務更是被拿來當做是共享經濟的成功案例,因為這些公司募到超多資金,市值預估更是突破100億美元,這些公司還被稱為「獨角獸」(代表十分稀有與珍貴),也因此才會獲得眾多媒體的報導。
「共享經濟」是什麼?廣泛的定義就是:「萬物皆可租,讓效益最大化」。
數位時代的這篇文章補充了幾點:
#閒置資源被激活
#傳統時代的資源出租和中介將滅亡
#資源「擁有權」和「使用權」拆分
#共享經濟才剛剛開始
#世界現在真的平坦了
其實人類社會中老早就有這樣的商業模式,像是律師、會計師、飯店、計程車、商務中心、KTV、漫畫出租等業者便是符合共享經濟的概念,只是在以往沒有網際網路與智慧手機的時代,很多資訊是封閉、不透明的,而且不夠即時。
而現在網際網路、智慧手機、雲端的科技發展已相當成熟,再加上大數據與物聯網的趨勢推動之下,以往的「共享經濟」已經從「企業對個人」模式變成以「個人對個人」模式為主的發展趨勢,而資訊平台(Web+App)便是負責串起供與需的主要橋樑(像是上述的Airbnb、Uber等)。
在「共享經濟」的時代中,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消費者」,也可能是「生產者」(提供商品或服務者),而擔任串起供需之平台能否成功,就在:
#能否吸引到夠多的供需者雙方。
#能否提供即時、方便、透明的資訊。
#能否有足夠的把關機制,以建立起供需者雙方的互信。
#能否有足夠的利潤可以維持平台的運作。
有很多事情的變化在七年前是無法想像的:
以前,手機是用來打電話和發簡訊用的;
現在,手機除了打電話和發簡訊,更是拍照、攝影、錄音、上網、購物、玩遊戲的主要設備。
以前,想賣東西必須要租店面、想買東西就一定要出門去店家尋找;
現在,想賣東西可以在拍賣網或商店街平台租個帳號、想買東西只要用手機或電腦上網找就可以。
以前,只相信大公司、知名品牌、電視或平面媒體的廣告說法,總是覺得知名品牌和大公司才能信任;
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寧願相信在社群平台上的朋友們之建議,或是網路部落客的介紹與推薦。
以前,有了好點子想要架設網站、提供服務時,一定要花很多錢買伺服器、放在機房才行;
現在,有了雲端之後,可以用少少的錢立刻讓好點子上線提供服務,不必再自己買伺服器、放在機房。
以前,軟體就是用買的,然後每年還要付不少錢來續租所謂的「軟體授權」;
現在,軟體只要用租的就行,而且不必再額外付「軟體授權」費用(像是Google Apps、Adobe Creative Cloud)。
以前,大多數的台灣企業對資訊科技人才認為可有可無、只要便宜就好,甚至要業務、行政人員兼任處理;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開始重視資訊科技人才,請不到專業人才,就會改用委外方式聘任。
以前,大多數的台灣年輕人認為畢業之後就是要去大公司、有名的企業工作,總是希望能夠有份安定的薪水就好;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尤其有資訊科技專業能力的)會希望自行創業,希望能實現自己的想法、創造自己的未來。
………………………………………………………
* * * * * * * * * * *
所以我個人認為2016年開始將會:
#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個人創業家會發現必須重視資訊科技,並要懂得如何善加運用,否則會失去競爭優勢。
#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個人創業家會適當專業委外,不再奢望能用少少的錢請到專業人才。
#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個人創業家想要透過電商平台來銷售商品或服務。
#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個人創業家真正開始使用雲端服務,然後會開始遇到以往沒想到的問題。
#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專業人才開始懂得經營自己,「好人才」會寧願自行創業也不想被一份固定薪水綁住。
再加上現在全球企業都來台灣挖人,因此,我認為將來「好人才」只能用「租」的,包括他們的時間、他們的創意、他們的經驗…,台灣企業必須理解及適應這件事:「人才不是公司的固定資產,而是用來協助公司成長的彈性資源。」
這就像以往公司把法律問題委任給律師、會計問題委任給會計師一樣,將來則會有更多專業的事項委任給專業的人(例如雲端的問題就尋求專業的雲端顧問來協助),企業只要自行聘請重要的核心人員即可(例如經營電子商務就要有行銷、客服等重要人員才行)。